每年的1月到4月,是AP的备考季。然而,从近10年的教学经验来看,会发现很多同学在实际准备过程中,会出现各种问题或踏入不必要的误区。有鉴于此,特著本文,从三方面展开说明。
1、考生学的可能不是AP
Collegeboard各个AP科目只给出了考纲,也没有官方指定教材,而考纲只大概给出了topic,细化的考点却没有非常精细的给出。因此,如果对AP整个学科及考试没有精细的研究,是没办法精确把握所考察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。
经常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,比如统计学,有些新老师会用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推出一些理论和模型,直接把学生带到研究生/博士生课程的水平,沉浸在教学自“high”中,但学生们却迷失在一大堆难以消化的数学推导中,渐渐对该科目失去兴趣和信心。AP科目本身就是针对高中生作为引领作用(前导性课程 Advanced Placement),通常考察的点是这是什么,应用在什么地方,让学生感受到前人发现的这些规律和理论的强大魅力,从而激发出高中生们在各方面更成熟之后自己想去深入探索的欲望。出现这样的教学偏差就是,是对深度把握不精准。
也会有另外的极端现象,就是有些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,甚至为了降低教学难度,会在那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里下很多功夫,讲很多段子,举很多例子,让学生们觉得这个科目很好学,很有趣。结果,却把一些重点考察的难点知识一掠而过,导致上完课之后,学生自己做题,一塌糊涂。笔者曾经遇到一位老师,学生在考完试时候,追问,“老师,这次考试好像有好多上课没讲的知识点”。而那位老师却理直气壮的回答,“CB这次又抽风了,瞎考一些超纲的知识”来推卸责任。
2、构建实用知识体系的重要性
通常相当一部分同学,学习AP都是在几个月之内速成的,笔者甚至接触过一些学霸学生,几天内速成。如何有效率理解并且记住繁杂的知识,联系相关知识答题是关键问题。教学者需要通过研究大量的真题,重新构建对应知识体系,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,让学生们能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图谱,在解题的时候才能快速洞悉所考察的知识点。
比如,大部分教材或者课程体系在讲宏观经济学的时候,都会从经济指标开始讲解,但其实宏观经济学重难点是货币和银行体系,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体的影响,因此实际教学中,我们会把货币和银行体系作为开篇,把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放在这块,并以此为延伸来讲解其它知识板块,这样自然学生们就能轻而易举攻破考试了。
3、考前真题演练,千万不要做到假题
最好的备考题目就是真题,但是真题通常考察的知识点顺序都是打乱的,且也有很多综合考察的题目,因此,在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当中,并没办法通过边做整套真题边学习的方式,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。
但是市面上的很多辅导书,因为大量发行,因此并不能直接把AP真题拿来做每个章节的练习,都是另外出题的,但是也许经费有限,仿真的题目契合度非常弱,就不能达到有效练习的目的。
因此,笔者专门把部分真题通过知识点分类,难度分类,综合分类的方式,编制成跟每章节知识对应的带有练习的讲义。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循序渐进过程中,可以针对性地做练习。
在考前刷题的过程当中,甚至在临时抱佛脚的过程当中,学生们经常会累积或多或少的问题,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的话,影响备考冲刺效率。这时,24小时微信答疑就是必要措施。无论问题多还是少,难还是易,都会想尽给每位同学全部解答。